精緻歌子戲 看見傳統藝術之美

 

 

臺灣傳統藝術「歌仔戲」,也有另一說詞是「歌子戲」,究竟那一種說法才是正確呢?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教授施德玉表示,「歌子戲」是古老的傳統說法,而「歌仔戲」是「子」寫成閩南語同音字的「仔」,結果唸久成真。施德玉指出,學術界希望恢復傳統正確說法「歌子戲」,可是為不造成民眾困擾,兩種唸法「攏ㄟ通」啦!

本土歌子戲 起源老歌子

「中國三百多劇種中,臺灣歌子戲是唯一發源於臺灣的戲種,具有代表性意義。」施德玉說,臺灣早期以農業為主,農閒時民眾聚在一起手足舞蹈的歌唱,這些音樂、歌謠來自閩南各地,故稱「錦」歌,其中也涵蓋福建老百姓傳唱的「老歌子」,是帶有肢體動作、故事情節稱唱跳。

另外,農家婦女在家也喜唱劇目有押韻、唱起來順口有故事性、四句聯、每句七字的「歌子轍」。古早人將有歌和音樂的錦歌,及有故事情節的歌子轍特性結合,使可以歌唱一個故事的表演稱「歌子戲」。

「歌子戲的音樂有二大主調,一是七字調,另一是都馬調。」施德玉表示,七字調是由「歌子轍」編寫而成,都馬調則由大陸傳來,因此臺灣歌子戲團去大陸演出非常受歡迎,尤其福建當地民眾因歌子戲的音樂和家鄉錦歌相同而熟悉,後來也發展出和臺灣歌子戲很相近的「薌劇」,同時也促成兩岸歌子戲的密切交流。

「臺灣歌子戲興起於曾在宜蘭很蓬勃的『老歌子』。」施德玉表示,宜蘭「老歌子」是民眾休閒時,先在戶外除草成一塊表演空地,表演者沒有身段、手勢、服裝,採「踏搖方式」唱跳,學界又稱「落地掃」,也是最早的舞臺表演。

演出場地不同 區隔內外臺戲

1930至40年代,內臺戲蓬勃起來,民眾休閒活動是買票進「戲園」看戲,形成室內的劇場表演形式;隨著50年代廣播、電視興盛,內臺戲沒落,不再重視整體舞臺表現,反因錄影需求,更要求演員臉上表情、唱腔的精緻,及身段的精緻化。

無法進入廣播、電視的歌子戲團,因而走向外臺。「目前在臺灣南部,外臺戲仍受到廟會、婚喪喜慶的歡迎。」施德玉舉例,像是南部很有名的「民權歌劇團」專走外臺,現在一年仍有二百場演出,雖然比起以前少,但民間仍有需求,「事實上,南部有不少類似的外臺歌子戲團」。

融合西方劇場 歌子戲精緻化

「觀眾受到西方劇場影響,歌子戲團走向『劇場』,與世界接軌。」施德玉指出,當歌子戲團開始進入國家戲劇院、城市舞臺等藝術殿堂演出時,就會要求要有高水準的演出,不論編腔、燈光、舞臺、服裝,皆朝向「精緻歌子戲」前進,尤其是劇本要求,要有文學素養和主題思想,文本的表達意境內涵要有深度,因此「精緻歌子戲」也被稱為「劇場歌子戲」。

臺灣歌子戲隨著時代進步也不斷演變,可是施德玉認為歌子戲的改變必須「型變質不變」,也就是歌子戲親民、本土性的本質,以及歌子戲的曲式結構、語言、有特定音色的傳統樂器也不能改變。施德玉說:「唯一可以改變的包括服裝、道具、布景等外在的型,可與時俱進的變化。」至於劇本內容,施德玉認為主題思想可以變化,讓臺詞典雅,更要合乎現代觀。

加入現代元素 豐富歌子戲內涵

學音樂的施德玉相當重視歌子戲音樂的變化,她指出歌子戲音樂可以加入交響化的和聲,使對位產生豐富音響效果,因此近年來歌子戲喜歡結合交響化的國樂團,滿足現代人聽覺。「至於對演員的要求,更須因時代的進步而嚴格,像是唱腔的音準、音色,聲音情感要藝術化,身段更是須文武具備。只有藝術造詣提升,歌子戲才能在當代繼續延伸發展。」

歌子戲是臺灣具代表性的劇種,人才培育是教育、文化界都應重視的課題,只有從教育著手,培育了優秀的演員,才可吸引觀眾看戲,歌子戲才會有發展的遠景。施德玉也指出,歌子戲的未來,應由政府、學界和民間合力推動,讓明、清以來已有五百年歷史的劇種,仍可不斷創新、延續。

貼近生活 歌子戲唱出共鳴

傳統歌子戲與現代歌子戲都有不同可以吸引觀眾達到共鳴的「美」,傳統歌子戲美的淳樸、親民,而現代歌子戲則走精緻化,是在藝術高超水準上,和觀眾互動共鳴,建立美感。

施德玉表示,傳統歌子戲是和生活結合,使用老百姓易懂又耳熟能詳的樂曲,音樂變化性不大、重複性強,藝術表現形式也合乎那個時代的審美觀,說白唱詞口語化,民間性音樂色彩濃厚,有著「滿心而發,肆口而成」的效果,演員即興演出易與百姓共鳴,漸漸激發出傳統在地戲劇的美。

施德玉指出,傳統歌子戲「唱腔」採用「錦」歌原聲態唱法,質樸有親和力,閩南語語言腔調多,聲音旋律曲折,有八音、高低音繁複,唱起來曲調豐富,語言和音樂結合自然,調性變化多婉轉。

曲調旋律除用常用的七字、都馬調外,也大量用民間歌謠,可塑性強屬曲牌的「粗曲」,可用曲調詮釋喜、怒、哀、樂的情緒,易感動人。而伴奏樂器主要有三項,音色細、高的「穀仔弦」又名「頭首弦」音質感染力強;「大廣弦」是中音區的樂器,音暗啞叫「二首弦」,兩項樂器的配合,會有厚實音出現;「鴨母笛」音悲涼感動人。

時代演進 歌子戲推陳出新

至於現代歌子戲精緻化之後,欣賞對象不只是一般民眾,高知識份子也不斷增加,再加上科技發達,民眾和世界各地交流機會增多,傳統演出已不能滿足現代觀眾,因此歌子戲團須不斷推陳出新,劇本的內容要有衝突、矛盾、懸疑情節等張力,才能吸引觀眾。

此外,演員不論唱腔、身段上,更是身、手、演、口、法都得要有水準,生、旦、淨、末、丑角色在劇中清晰呈現,在藝術高超水準之上,才能和觀眾互動共鳴,建立美感。

 

郭士榛/人間福報民國100年9月26日 7藝文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