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植樹造林 建構永續環境

 

 

  3月12日是「植樹節」,國父孫中山先生曾特別指出「造林是民生建設重要項目」,政府為了感念國父締造民國的偉大功績,便定3月12日國父逝世紀念日為植樹節。每年的這一天,全國擴大舉行造林植樹運動,以實際行動遵行國父遺訓。

  「永續發展理念」是強調自然資源的永續發展,以求未來產生福利的潛力,不致低於當代的水準。自然資源包括空氣、水、土地、野生動植物、能源及原料,透過永續發展理念維持自然環境與經濟體系的平衡關係,原則包括:排放到大氣中的汙染物務必要能在地球自然循環中稀釋或消耗掉、保育土壤資源、回收並處理廢水、回收再利用稀少性礦產資源、維持環境中生物多樣性、以及利用可更新能源等。據此,我們可發現「植樹造林」與「永續發展」的理念相互吻合,擁有相當多生態效益:

一、淨化空氣

  植樹造林可改善空氣品質,於不同場所選擇適當樹種,可大幅提升淨化空氣效果。環保署曾針對植物淨化空氣汙染物能力將樹種分級:A級為淨化綜合能力較佳,如:臺灣櫸、印度紫檀;B級為淨化綜合能力次佳,如:樟樹、茄苳;C級為淨化綜合能力普通,如:桃花心木、榕樹。此外,如秋海棠等葉片粗糙、多絨毛,且能分泌黏性油脂和汁液的綠色寬葉植物,亦能吸收落塵和空氣中懸浮微粒,而達到「除塵」效果。

二、碳匯

  大量二氧化碳排放與過度濫用自然資源,已嚴重影響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全球氣候變遷、極度乾旱及連續不斷的水患。「植樹造林」可透過植物光合作用,有效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並減低市區熱島效應,打造出低碳美好生活環境。據估計一棵約7公尺高、15公分寬的樹木,每年可捕獲約15公斤的二氧化碳。

三、生質能源

  植物可透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換成植物體合成所需的碳源,植物經妥善收集處理後,可再透過脂轉換提煉製造,將生質能源植物轉換成生質燃料使用,如:麻瘋樹、大豆等含脂質類植物可提煉生質柴油;甘蔗、玉米等含糖、澱粉類植物可提煉生質酒精;此外,農林類廢棄物可再透過焙燒技術轉換成廢棄物衍生燃料。總之,植物具「碳中和作用」,亦可作為「生質能源」。

四、國土保安

  濫墾、濫伐、濫建對水源區水質的管理與用水安全恐造成嚴重影響,造林與保林可對水源進行保育,減少水土流失與汙染,並透過加強水庫區的治理與邊坡保護,確保水源永續利用。此外,樹葉茂密與樹形高大的海岸防風林,每遇颱風時可發揮保護國土的功能,如象牙樹、白楊樹等皆為優良防風樹種。

五、景觀綠化

  植樹造林可提升城市景觀改善市容,並為行人提供休憩空間,建構潔淨寧適環境。植樹造林也可隔開難看的景物、緩和四周雜亂及受破壞的環境,將生活空間有效美化綠化。此外,「植樹護地球」可喚起民眾對樹木的情感,將人與自然融合為一,讓民眾體會到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面對大自然我們應該懂得謙卑與尊重。

  「植樹造林」確實擁有相當多環境生態效益,與環境永續發展的理念不謀而合。因此,每當來到意義深遠的植樹節時,我們更應深耕「植樹造林」,強化「生態保育」,以建構「永續環境」。

 

蔣本基/人間福報101年3月12日第5版國際/兩岸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