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寫作班
首頁/文藝寫作班/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日 期 標 題  

 2018-07-02

文藝小講堂-阮慶岳 恍惚之美:文學與建築
 

17屆文藝寫作班春季班-文藝小講堂

恍惚之美:文學與建築

阮慶岳主講(2018.04.28

 

建築系出身的阮慶岳老師在就讀淡江大學時,獲得了第一屆五虎崗文學獎小說首獎,但考量到未來的學業而從此擱筆。準備前往美國攻讀建築所碩士之時,甚至打算專心讀建築,擱置其他興趣,當時的阮慶岳老師只帶了一本文學相關書籍:陳映真的《將軍族》──對他來說,陳映真的小說在自身閱讀偏好中算是較有溫度的作品。研究所畢業後,阮慶岳老師接下了一份負責芝加哥大學旁中文書店整修裝潢的工作,這也是他重啟閱讀的契機。回國開設建築事務所後後,阮慶岳老師受到自立早報的邀請,開始撰寫都市相關評論的新專欄,在這十年間,在建築與文學兩者間也都累積了一些成績。

 

在阮慶岳老師的作品中,《惚恍》一書討論的就是關於廢墟所引起的想像,那些陰暗、潮濕的角落,才是故事可能存在的地方。在寫作《惚恍》的期間,阮慶岳老師拍攝了萬華剝皮寮,還沒成為藝文特區的剝皮寮就是一座巨大的廢墟。除此之外,阮慶岳老師也到了當時尚未重新建設的寶藏巖、碧潭太白樓、福和大戲院等廢墟進行拍攝。阮慶岳老師發現大部分的人會對於日常中的廢墟視而不見,在他開始拍攝廢墟後,身邊的朋友突然陸續「發現」了廢墟,這似乎印證了:當事物進入我們的意識後,才會被看見。

 

阮慶岳老師引用了Walter Benjamin《柏林童年》中對神祕性的討論:「理性的問題在於,會使我們對所有的日常事物都以理性去視之,使得日常原本存在於我們腦中的神祕性消失,城市便失去了森林的那種神祕感與不可預測性。對於神祕超現實與魔幻般的稟賦,都必須認真地辯證;(發現神祕的)前提是將辯證這類與日常現象結合,才能漸漸地將日常事物視為不可洞悉的,並藉此在日常之物中發現祕密」文學自始而此。否則就必須等待一次神奇的經歷出現──但那並不是文學,不過是新聞報導。

 

阮慶岳老師認為,廢墟對於城市的意義是:「在初生時無法見著,只能在見到死期而感知的不幸」、「因為時間感的消失,賦予空間某種難以描述的、恆久的沉重感」、「在嬰兒臉上見不到的,只能在老人臉上見到的生命重量」。廢墟所衍生的文學具有「複調與神祕性」,「複調」一詞源自於俄國評論家巴赫金形容杜斯妥也夫斯基小說中的特質,意指:「作品中有眾多各自獨立而不融合的聲音和意識,每個聲音和意識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這些多音調並不要在作者的統一意識下層層展開,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見。」

 
地址:10045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66-1號3樓  電話: (02)23112832  傳真: (02)23115368  E-mail:customer@youth.com.tw
本網頁最佳解析度 1024X768   版權所有: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本網頁各鍊結標題及鍊結內容歸原權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