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新聞專區
新聞專區
  最新消息
 
日 期 標 題
 

2022-01-25

【人間取材】

 織一口隱形袋子,接住故事落下的殘響

由《壹週刊》「後來怎麼了」和「坦白講」單元歷練的採訪心法

 文/陳函謙     

 

致:給有心善加運用資料、作品可能也在來日成為他人參考資料的寫作者們。

 

關於「後來怎麼了」:《壹週刊》人物組自二○一二年開始這個欄目,尋找並採訪過往新聞事件中的主角,以四到六頁(兩千六百到四千字)篇幅,除了回顧當年的新聞事件,也探問當事人經過了這麼多年,如何受這件事件的影響,有怎樣的心路歷程,以及現在的生活,寫成一篇有時間深度、具時代意義及社會性、有故事性的報導。

 

關於「坦白講」:《壹週刊》創刊即有的經典欄目,主要受訪對象為小人物,以一頁(五至六百字)極短篇幅,第一人稱口吻,書寫受訪者的人生故事。現鏡週刊》沿襲為二頁(七至八百字)欄目「心內話」。

  

Q:如何尋找題目?

除了記憶所及的重大新聞事件、主管指派、同事朋友提議,我也會上網Google或搜尋各種新聞資料庫。毫無頭緒時,就輸入各式關鍵字:殺人、分屍、滅門、自殺、畸戀、老少配……等等,一一閱讀相關史料,從中評估可執行性。

 

Q:怎麼找到受訪者?

有些受訪者可以從網路上找到現況,或嘗試透過一些基金會、協會或民間團體,請他們協助。此外,可以找當時採訪的記者同業,詢問有否留下聯絡資訊。或者拼湊出主角周邊人際關係,尋求聯繫管道。去受訪者落腳區域向鄰里打探消息,也是一個辦法,風險是很花時間且撲空機會高。

 

Q:怎麼得到受訪者信任?

記者二字有某種權威性,通常我會盡量避免用採訪這個詞,以認識新朋友的善意和關心去接觸對方,比較不會帶來壓迫感。盡可能事先創造一點兒連結性或共通性,讓受訪者感覺親善和安全。選擇比較輕鬆舒服的空間(例如人少的小咖啡店)。

大部分人會期望自己能被理解,希望自己的人生有意義,能為他人帶來啟發,而不願被人獵奇偷窺、渲染悲情。所以開場要誠懇清楚說明來意,讓對方知曉採訪的性質、過程和意義。

 

Q:訪談有哪些技巧? Q:有哪些可供學習的訪談典範? Q:平常如何累積? Q:寫作的要領?

 

更多採訪技巧分享,請參閱2022.02  NO.818《幼獅文藝》

 

陳函謙,一九七六年生,畢業於師大國文系、清大中文所,曾任《中國時報》、《壹週刊》與《鏡週刊》記者,擅長小人物採訪寫作,目前任職於鏡傳媒。甫出版小人物報導自選輯《我不是自己的》。

地址:10045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66-1號3樓  電話: (02)23112832  傳真: (02)23115368  E-mail:customer@youth.com.tw
本網頁最佳解析度 1024X768    版權所有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