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爭戰與核武競賽


一、喀什米爾是衝突根源

        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之間關係一直時緊時緩;歸結兩國不斷交惡的原因,其實還是喀什米爾問題。

(一)三次印巴戰爭:印巴分治後不久,雙方便因爭奪該地區主權,而在1947年爆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儘管兩國總理於1953年會談後發表聯合公報,宣佈喀什米爾爭議應透過公民投票來解決,但1965年仍發生了第二次戰爭。1971年底,因孟加拉脫離巴基斯坦而爆發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佔領了原先由巴國所控制地區的部分土地。不過,為因應當時國際間的和解氣氛,兩國仍在1972年簽署了「西姆拉協定」,同意尊重該地區維持在停火後所形成的實際控制線,從而也將問題暫時冷卻下來。

(二)核爆後之對峙狀態:1998年印巴雙方競相進行核子試爆,讓兩國陷入緊張對峙狀態。近幾年來,隨著國際恐怖主義不斷蔓延,喀什米爾地區的穆斯林武裝組織也相當活躍,為求壓制此一發展趨勢,印度在2001年美國發生「911事件」後,便極力促使美國將巴基斯坦視為支持塔利班政權和基地組織的後臺,並將喀什米爾地區的穆斯林組織列入恐怖組織名單。此舉再度引發巴基斯坦嚴重抗議。20025月印度與巴基斯坦邊防軍在喀什米爾前線展開的持續砲戰,也將兩國逼上了戰爭邊緣。

二、軍備競賽導致危機升溫

兩國衝突的根源除來自喀什米爾問題外,更來自兩國因進行長期軍備競賽所導致的危機意識惡性循環。

(一)雙方軍力比較

1.傳統軍力方面

1)印度:印度的陸軍有98萬人、坦克3,414輛、火砲4,175門,海軍方面有151艘戰艦,其中包括1艘航空母艦及19艘潛艇,空軍則有942架戰機。

2)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擁有52萬名陸軍、坦克2,120輛、火砲1,590門,海軍有47艘戰艦及9艘潛艇,空軍則有416架戰機。

2.核武方面:雖然雙方都不願公開數量,不過據估計,印度應有85100枚核子彈頭,巴基斯坦約只有2530枚。

一般認為,若印巴發動全面核子大戰,將可能造成12百萬人死亡,至於傳統武力稍弱的巴國則較可能發動先制攻擊行動。

(二)雙方核武較勁與危機:1998年核子試爆可說大幅改變了南亞的軍事態勢,例如同年8月印度國家安全顧問便提出核子政策草案,建議花費80億美元部署三合一投射系統。2000年,當印度宣佈將部署新型長程飛彈後,巴基斯坦海軍副參謀長隨即宣稱正考慮配置潛射核彈。

根據研究顯示,引發印巴核武危機的可能性有兩種:

1.印度在兩國開戰後越過某個臨界點(例如陸軍抵達拉合爾郊區或海軍封鎖喀拉蚩),迫使巴國警告性的動用戰術核武。

2.巴基斯坦研判警告性行動不會發生作用,而採取直接攻擊印度城市的行動。

(三)具備核戰條件:因應印巴之間的危機,印度在2001年舉行了一場規模空前且代號為「全面勝利」的軍事演習,目的是訓練部隊「在遭受核生化武器攻擊的情境中」作戰。整體來說,以印巴之現況,發生核戰的要件已具備,包括:

1.當地已有相當數量且完成戰略部署的核彈。

2.信心建立機制不健全。

3.敵對雙方是地理鄰國。

4.印巴在喀什米爾地區持續發生衝突。

5.宗教基本教義派積極煽動民粹運動。

從巴基斯坦首艘自製潛艇於2002年下水,使其躋身少數具自製能力的國家之一看來,印巴兩國的軍備競賽亦正從地面與空中轉向水下。

三、大國推波助瀾

在印巴核武危機中,值得注意的是大國在其中所扮演的推波助瀾效果。例如2004年底,美國總統布希與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以及俄羅斯總統普丁與印度總理辛格幾乎同時舉行雙邊會晤,至於主要議題都集中在軍購上。

事實上,美俄對印巴兩國的軍火貿易額在此之前便不斷攀升,其目的除在軍火貿易中牟取暴利外,也希望藉此調節外交關係,例如美國在巴基斯坦進行核試時,便以暫停軍購作為懲罰,其後又以解凍制裁來拉攏其支持阿富汗戰爭。美俄兩國大量向南亞銷售武器的做法,無疑是影響此地區軍事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7年初,在印度確定從俄羅斯租借兩艘核子潛艇後,巴基斯坦亦迅速決定購買法製的不依賴空氣推進系統,以使巴國現役常規潛艇具備與核潛艇類似的長時間潛航能力。

四、開展良性互動

(一)以對話解決雙方爭端:2004年是個關鍵年,印巴兩國在民航交通於年初恢復後,兩國領導人接著也在南亞區域合作高峰會中會晤,並同意將「變猜疑為信任、變分歧為協調、變對抗為和平」,來促進南亞的和平穩定。這種良性互動態勢與兩年前的劍拔弩張相比,不啻形成鮮明對照。

同年7月,巴基斯坦外交部宣佈將與印度就兩國間存在的各種爭端舉行一系列談判,包括喀什米爾印度控制地區中一座新水壩的資源分享爭議、建立信任措施途徑、邊境地區爭議地段處理問題,以及打擊恐怖主義和毒品走私等事宜。

(二)以對話解決雙方爭端:此種戲劇性變化源自雙方各有不同的考量:

1.印度方面

1)參與國際建制:從印度的戰略考量來看,長期以來,它一直希望躋身大國行列,但因喀什米爾問題的拖累,導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上海合作組織、亞歐高峰會等國際建制均因擔心引進棘手的印巴爭端而否決了印度的申請,這無疑影響了印度的大國化戰略目標。

2)經濟因素:常年來為因應與巴基斯坦之間緊張情勢而造成的壓力,印度軍費連年遞增,有礙於經濟成長。

3)民心所趨:民調結果顯示,多數印度民眾都希望緩和與巴基斯坦的緊張關係。

2.巴基斯坦方面

1)經濟因素:為了促進經濟復甦。尤其當印度已成為世界上成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後,這對巴基斯坦來說無疑是個強烈的刺激。

2)提振國力:長期且持續的安全壓力和軍事對抗,已使巴國軍隊處於「戰爭疲勞症」中,為避免成為一個「失敗中的國家」,當局勢必得未雨綢繆。

3)國際形象:試圖藉此修補因核擴散事件受損的形象以及引發的國際社會壓力。

此外,近年來兩國始終受到各種恐怖襲擊的威脅和困擾,造成上千人喪命,換言之,恐怖主義已成為兩國的公害。

五、「非喀什米爾」問題立場一致

在前述背景下,兩國於2006年底進行的戰略對話,已就共同反恐和預防核子衝突問題達成共識;這一方面是在同年6月孟買火車爆炸案造成約200人死亡後,兩國首次在和平談判中取得突破,也是兩年來雙方所簽署最重要的和解協定。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兩國首次針對喀什米爾以外的合作問題進行討論,更是60年來雙方在涉及共同安全利益方面第一次採取同樣立場。此次談判表明雙方正全力將核戰危險降至最低程度,從而使南亞地區有機會朝向「非核化」目標前進。至於兩國是否將因此開啟通往最終和解的道路,值得後續觀察。

蔡東傑╱青年日報96325日第3

★本文著作權為原著作者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原著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