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戰史相關人物、車具及兵器簡介

一、人物

(一)劉整

  北方人,在金國滅亡前後來到宋朝,一直在京湖制置使孟珙的麾下。孟珙攻打信陽的時候,劉整擔任前鋒,晚上率領十二名勇士渡過塹壕,登到城上,俘虜了敵方的守將。孟珙極為驚訝,認為唐代的李存孝率領十八名騎兵攻打洛陽,與劉整相比較,則劉整更為英勇,因此,就在劉整的旗子上寫上「賽存孝」三個字。後來在李曾伯擔任京湖制置使時,劉整是其麾下一名軍官,李曾伯想要提拔他。寶祐五年,李曾伯調任湖南安撫使,劉整就留在四川,李曾伯想要調他來潭州訓練軍隊,在上給朝廷的奏報中說:「劉整是一名教練戰士的人才。」但是此建議未被朝廷採納。此後劉整就留在四川,擔任瀘州兼潼川安撫副使,在蒙哥汗入侵四川時,劉整對於保衛四川有很大的貢獻。但是他很自大,京湖安撫使、兼四川策應大使呂文德忌妒他,奏功時只報他有小的成就,劉整不服,四川安撫制置使俞興早就和劉整不合,想要召劉整到重慶來,劉整不敢來,正好借用這個機會,誣告劉整。劉整看情勢不妙,景定二年六月,劉整率領州軍和三十萬戶,投奔蒙古,後來為蒙古訓練水軍,襄樊戰役擊敗宋軍。咸淳九年,蒙廷採用劉整的建議在馬騣山(今四川合川縣東北一五○公里),和嘉陵江西岸的虎頂山(今合川縣東北方)築城,進逼釣魚城。襄樊戰役時,呂文煥曾經因劉整到襄陽城下邀其決鬥而用弩箭射之,劉整對呂文煥恨之入骨,元軍怕他壞了大事而將之調往淮西,負責護衛淮河沿岸來往傳遞消息使者的安全。

 

(二)李壇

李壇是山東軍閥李全的養子,李全後來接收宋國收編,成為忠義軍首領,李全死後,李壇便承領父親的益都行省,李壇是在忠義軍的環境中成長,被割據獨大及投機取巧的風氣所感染,在掌管益都行省之後,仍用專制的手段雄據一方,舊習不改,每每蒙古軍要徵收兵力時,李壇假藉宋軍要入侵,必須維持兵力於益都,拒出兵力給蒙古軍。(引文來源:李則芬,《中外戰爭全史‧五》,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二、工具車:鵝車

鵝軍是一種元軍挖牆洞之工具車,由一節節組成的,人躲在裡面挖不會被守城之宋軍攻擊。

 

三、兵器

(一)回回砲

  為宋末元初由西域人伊斯瑪音於元世祖中統9年(1272)所創製,又名「巨石砲」,時伊斯瑪音隨元軍攻襄陽,南宋守將堅決抵抗,元軍屢攻不下,於是伊斯瑪音乃獻此砲,元軍命人相地置砲於城東南隅,重150斛,此砲發射時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入地7尺,迫使襄陽守將呂文煥遂以城降。在繼之而來的渡江戰役中,宋軍於長江江面上以優於元軍的舟師(水軍)迎戰,亦被由伊斯瑪音之子伊斯布伯布於北岸設置的巨大回回砲所一一擊沈,宋軍大敗,奠定了元軍滅宋的基礎,故此砲在元、宋興亡的戰役中具有影響勝負的關鍵性重要地位,也證明性能優良的新式兵器的研發對國家的安危影響甚大,惜其構造與外形均無資料可查。

(二)弩砲

利用機械力發射的多人操作之重兵器,是載在車上發射的石弩,為一種拋石機,將石彈從車上拋出(引文來源:李則芬,《元史新講‧四》,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三)黃鵠白鷂船、拔都兵船

七月庚午朔,阿朮集行省諸翼萬戶兵船于瓜州,阿塔海、董文炳集行省諸翼萬戶兵船于西津渡宋,沿江制置使趙溍樞密都承旨張世傑知泰州孫虎臣等陳舟師于焦山南北,阿朮分遺萬戶、張弘範等以拔都兵船千艘西掠珠金沙,辛未,阿朮、塔海登南岸石公山,指授諸軍,水軍萬戶劉琛循江南岸東趨夾灘繞出敵後,董文炳直抵焦山南麓,以掎其右招討,使劉國傑趣其左,萬戶忽剌擣其中,張弘範自上流至趣焦山之北,大戰自辰至午,呼聲震天地,乘風以火箭射其篷,宋師大敗,世傑、虎臣等皆遁走,追至圌山,獲黃鵠白鷂船數百艘,宋人自是不能軍(引文來源:《古今圖書集成‧戎政典——水戰部》)。

 

四、名詞解釋:豁鼻

豁鼻又稱「犁鼻」,是將馬的鼻孔左右挖穿,使馬在奔跑時,呼吸更加順暢,不容易氣喘(引文來源:李天鳴,「草原民族的馬匹和騎兵——以遼金蒙元為例」,故宮文物月刊第211期,民89.10)。

 

本文著作權為幼獅編輯部所有。為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重製,敬請與幼獅編輯部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