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圖書介紹
  新High親子手記  
線上試閱
1
2
 
書 名 父母如何與子女談情說理 
作 者
林蕙瑛 書系名稱 新High親子手記  
繪 圖 林俐 
書 號 954201 
I S B N
9789575746827  CIP 528.21 
條 碼 9789575746827 
開 本
25開  定 價 250 元
頁 數
256 會員價 250 元
類 別 親職教育-兩性關係
適讀索引 親子教養,  
出版日期 2007-11-01
得獎紀錄  
【本書的啟示】
  高中或大學時代的戀愛及兩性人際關係的練習,沒有人能保證持續多久,其實也不必從一而終,兩性關係順暢是需要長久的努力與適應,除了各人的自覺,相互引導及經驗累積外,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是不能中斷的,知識教育及情感教育是終生學習的全人教育。

【作者簡介】
  資深婚姻諮商專家,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諮商心理學博士,現任東吳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台灣性教育協會常務監事、杏陵性諮商診所婚姻諮商師,洛杉磯美國生活電台「琴瑟診所」節目主持人,也為多家報章雜誌撰寫情愛、婚姻專欄,著有《EQ創意──老師的感情故事》、《父母如何與子女談性說愛》、《父母不敢問孩子不會說》、《問情.問愛.問性》等二十八本著作。  

【內容簡介】
 

《父母如何與子女談情說理》以分手為主題,就分手時的掙扎,分手的方式,分手前後的情緒,分手的衝擊,分手後的影響及分手後的因應與調適等階段,以案例方式敘述戀情來龍去脈,衝突原因及發展,以及導致分手的因素,就每個案例加以分析,引導當事人了解負面情緒的根源,以理性思考代替非理性思考,在生活中做正向調適,並對兩性關係,本質與觀念有正確的認識。
有鑑於父母忙於工作,孩子成天在外,父母與成人大學生的親子關係較以往兒童及青少年階段疏離,父母只知孩子就讀某大學主修某科系,對於孩子的性愛感情觀念以及他們在家庭生活之外是如何談戀愛,衝突的原因以及分手的影響與因應似乎不很清楚。這本書是寫給父母看的,也是寫給大學生看的,透過閱讀本書,可以讓父母了解孩子在戀情中可能碰到的困難、掙扎、影響及需求,孩子們也可因此而獲知父母有可以使力之處,不僅可以使孩子感情崎嶇路走得短些,成人親子關係亦可大大提升。

【目錄】
1.分手真有這麼難嗎?
2.情人看招不看刀
3.我的麥芽糖女友
4.分分合合
5.二度分手沒自信
6.一念之間
7.分手不見得是壞事
8.兩次分手,兩種心情
9.分手後的衝擊
10.分手後的調適
11.報復之心不可有
12.因失戀而輕生
13.分手帶來的壓力
14.拜託,不要分手
15.分手後的枝節
16.以退為進
17.自責
18.分手波及他人
19.離開心更寬
20.分手達人

 

【序】
 

【推薦序】
杏陵基金會執行長◎晏涵文
從事教育工作多年,我發現,現在雖然有許多人都在談親職教育,好像社會大眾也都能夠認同親職教育的重要性,但所談到的親職教育對象,卻多是以幼兒和青少年居多,並未包括青春後期(約20-30歲)這個階段。這反映出多數家庭的親子溝通是隨著孩子的年齡成長而減少,在彼此的生活行為和心理上,父母與青春後期的子女甚至是呈現了日漸疏離的現象。
而事實上,男女兩性的交往,通常是在青春後期到婚前的階段,才比較會被認可,因此就常會聽到有這樣的說法:「大學有三門必修的課程:學業、社團與愛情。」所指的就是在這個年齡層與異性交往的重要性。但學校沒有開戀愛這門課,父母也很少會和子女溝通彼此的價值觀,孩子遇到了感情的問題,多半就是向同儕、同學來請教,當然難以得到正確的解答。
每個人的個性、家庭、成長環境、背景等皆不相同,在兩人決定進入更親密的交往過程當中,勢必都要經過一段的磨合期,而且也不能保證其就會是最後結婚的對象,難免也有人會遭遇到分手的可能性。就像我們常常在社會新聞中看到的,有些人因為不堪分手的打擊而做出傷害自己,甚至對方的行為,就是因為其無法轉換以較正面的態度來看待分手,因而導致的後果。所以,分手是兩性交往必須要學習的重要課題之一。
有許多的專家學者著書討論兩性交往和兩性關係,但卻很少會談到分手這個議題,而就算有,所說的也都是以理論居多,大多是在陳述其從事實務工作的理念,實難獲得讀者的共鳴。
本書作者林蕙瑛,現任東吳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具有專業的諮商背景,且時常在報端發表專欄文章,文字精練、深入淺出,向為各界所推崇。此番將其所長的二者融合,著作本書,以案例呈現的方式,來指出問題的所在,並且透過案例中輔導人員的分析,提出合宜的建議,從而歸納演繹成為一般性的原則,讓讀者從閱讀當中也可以推演到自己的身上,這相當地不容易。
現代社會,兩性的交往相當頻繁,在比青春後期更早的年齡,即已經開始了與異性的交往互動。而愛與感情的互動並不只是單純的知識,它是一種生活的能力,是必須要從生活當中學習而來的。你可能從本書中發現到自己熟悉、相似的情境,從而就學習到了,在遭遇相似情況時,你可以如何來處理。
當然,為人父母者會關心孩子的情感與未來的婚姻是否美滿;而向為朋友所信賴,常有人會向其請教、傾訴情感問題者,以及闗心學生的老師與輔導老師,也都應該要看看這本書,可以從中獲益良多。
林蕙瑛教授與我相識多年,對於她在專業方面的認真態度與表現向來稱許,而對其勤於筆耕更感欽服。此次承蒙幼獅出版社邀請,為林蕙瑛老師的新書作序,
不僅是為私交,也為可以讓眾多人能因此書而受惠,當然是樂於推薦。聊聊數語,無法盡道全書之精髓,唯讀者一閱,當可明之。

【自序】
我主修諮商心理學,在大學教授「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婚姻諮商」及「性諮商」,常藉實務與學生們討論性愛、感情、婚姻方面的觀念,純真的學生大都隨著對愛情的憧憬在大學生活中實踐戀愛夢,大都在性愛方面已有經驗,但是在觀念上都是很模糊,行為方面也是聽其自然,很少會再反思觀念,檢討行為並做感情的規畫。
男女學生互相吸引,逐漸走得近而成為男女朋友,成對走在校園裡,不迴避身在公共場所,也不在乎眾人的眼光,兩人親密的神情,熾熱的小動作,自然流露,這種現象在台灣的大學校園內相當普遍。兩情相悅原是值得祝福之事,而且大學時代的戀情是在單純的環境中發生,還未經社會的汙染,照理說,感情應該走得很順暢才對,為什麼還有那麼多情侶在未出校門前就成為怨偶呢?
經常有學生因感情問題會走進我的研究室向我傾訴,有瀕臨分手的,也有已經分手的。當他們的感情被接納,情緒得以抒發後,才能平靜地與老師一起回顧過去的關係,逐漸看清兩人衝突的根源及個性的不合適性。瀕臨分手的,可以選擇是否再做努力,而已分手的則是自我監控情緒與行為,讓生活回到正軌,至少他們有了明確的方向。
在與學生的頻繁接觸中,我注意到幾個現象:
1. 感情衝突或關係結束,雖是雙方之事,通常都只有一個人來找老師談,拖慢了化解衝突或好聚好散的過程。戀愛時兩個人相親相愛,分手時為何不能夠有共識地和平落幕?這當然是當事人需要學習之處。
2. 學生談戀愛,在性方面做而不談,只顧身體的享受,從未有性觀念的交流或性溝通,可謂態度保守行為開放而自知,一旦關係出了問題,忍受到極限,才不得不找救兵。
3. 學生談戀愛父母大都不知道。有些女生因父母不允許大學期間交男友,當然不能告知,有些學生不喜父母關心或嘮叨,當然也不想讓他們擔心或想太多,以致於父母不了解兒女的感情世界。
4. 學生面臨分手時,很少會先去找父母談的,他們擔心父母會放馬後炮,責罵或看法相異、干涉太多。身邊的要好同學會先知道,他們也會想要去找平日較有互動,比較信任,了解的老師談談。
這當然不能怪父母!性愛感情本來就是微妙難說且不好教的議題,從小到大父母沒被教過,長大後才開始學習,而後看著自己的小孩長大,一邊想要好好給予家庭性教育,一邊卻又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性愛、感情、價值觀加諸在孩子身上,而孩子學習性愛感情觀的管道太多了,道聽途說,良莠不齊,照單全收,以為自己懂得很多,可以過大人的情愛生活了。只有當他們面臨感情問題且嚴重到分手了,才會認真地思考感情的真義與性愛的本質,以及未來的感情規畫,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高中或大學時代的戀愛及兩性人際關係的練習,沒有人能保證持續多久,其實也不必從一而終,兩性關係順暢是需要長久的努力與適應,除了各人的自覺,相互引導及經驗累積外,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是不能中斷的,知識教育及情感教育是終生學習的全人教育。
《父母如何與子女談情說理》以分手為主題,就分手時的掙扎,分手的方式,分手前後的情緒,分手的衝擊,分手後的影響及分手後的因應與調適等階段,以案例方式敘述戀情來龍去脈,衝突原因及發展,以及導致分手的因素,就每個案例加以分析,引導當事人了解負面情緒的根源,以理性思考代替非理性思考,在生活中做正向調適,並對兩性關係,本質與觀念有正確的認識。
有鑑於父母忙於工作,孩子成天在外,父母與成人大學生的親子關係較以往兒童及青少年階段疏離,父母只知孩子就讀某大學主修某科系,對於孩子的性愛感情觀念以及他們在家庭生活之外是如何談戀愛,衝突的原因以及分手的影響與因應似乎不很清楚。這本書是寫給父母看的,也是寫給大學生看的,透過閱讀本書,可以讓父母了解孩子在戀情中可能碰到的困難、掙扎、影響及需求,孩子們也可因此而獲知父母有可以使力之處,不僅可以使孩子感情崎嶇路走得短些,成人親子關係亦可大大提升。
非常感謝幼獅文化的孫小英總編輯,承蒙她的鼓勵與催生,再加上周雅娣編輯的經常關切與大力協助,以及幼獅文化其他成員的心思及作業,《父母如何與子女談情說理》才得以誕生。寫一本書固然要絞盡腦汁,埋首疾書,半年來的時寫時停,幸好有我的學生助理陳建彰幫忙打字,訂正錯字並分享感想,在此也一併致謝。
這是我的第28本書,謹將本書獻給我的父母,已過世10年的父親林衡道教授,及剛完成一本書開始著手第二本書的母親杜淑純女士,感謝他們生我養我,賦予我喜歡寫作的性向,支持我的興趣。爸媽,謝謝您們!

 
 
 
 
地址:10045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66-1號3樓  電話: (02)23112832  傳真: (02)23115368  E-mail:customer@youth.com.tw
本網頁最佳解析度 1024X768    版權所有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