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圖書介紹
  新High少年系列  
線上試閱
1
2
3
 
書 名 影迷的第一堂課 
作 者
聞天祥 書系名稱 新High少年系列  
繪 圖  
書 號 992008 
I S B N
9575744322  CIP 987 
條 碼 9789575744328 
開 本
20開  定 價 320 元
頁 數
216 會員價 320 元
類 別 電影
適讀索引 國、高中, 藝術人文,  
出版日期 2003-03-01
得獎紀錄 「好書大家讀」好書推薦, 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讀物推介, 《中國時報》開卷版一周好書推薦, 臺北縣國民中小學滿天星閱讀計畫優良圖書國中推薦書單,  
【作者簡介】
  聞天祥小檔案:
1969年出生的天蠍座,天生愛看電影又忍不住把想法化為文字,從高中時代起就在雜誌與副刊發表電影文字,20歲起歷任《中時晚報》、《自由時報》、《民生報》、《聯合晚報》影評人。目前為《聯合報》、《中國時報》影評人,《世界電影》、《幼獅少年》、《GQ》雜誌專欄作家,記錄片發展協會理事,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學術委員,臺北電影節節目策畫,並於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任教。
曾任公共電視《你的電影約會》編劇與選片顧問、文建會文化記錄片巡迴研討營主任、電影資料館講座主講及多項電影獎評審。
著有《孵一顆電影蛋》、《影迷藏寶圖》、《攝影機與絞肉機》、《告別大師》、《影癡自助餐》,編有《書寫臺灣電影》等專書。  

【內容簡介】
 

【推薦的一句話】
◎張作驥(電影導演:2002年金馬獎最佳影片「美麗時光」)
電影是聚集許多人的回憶及夢想的地方!
很高興的是,由於聞天祥先生的熱情執筆,臺灣又多了一本有關電影的中文書籍,讓華文世界的所有讀者隨著作者的筆跡, 進而走入一個回憶與夢想的百年工業──一個屬於電影的世界!
                                                                                                                            
◎張昌彥(電影研究者)
踏入銀幕世界的第一步,將使你遨遊於更寬廣的時空。

以深入淺出的角度介紹本書概述電影百年史,以及電影文化藝術。從影史到影展;從金馬獎到奧斯卡;從好萊塢類型片到紀錄片;從電影幕後工作人員,了解電影工業的作業與創意,到不同的著名演藝工作者的明星形像與演藝分析。落筆曉暢明快,對青少年電影群而言,是一個平易近人的導覽。

【目錄】
*卷一  電影的故事
1. 電影進城囉!
2. 百年一瞬電影史
3. 世界文化大不同
4. 我們的電影史
5. 一路奔騰的金馬獎
6. 最亮眼的奧斯卡金像獎
7. 影展面面觀
8. 類型電影萬華鏡
9. 追求永恆的紀錄片
10. 電影科技大未來:數位‧底片誰最IN?

*卷二  電影的幕後英雄
10. 電影的製作流程
11. 編製導大混戰
12. 光影的魔術師
13. 膠卷剪刀手
14. 用耳朵聽電影
15. 衣裳會說話
16. 武術指導放洋記
17. 幕後英雄晚點名

*卷三  明星神話
18. 明星明星我愛你
19. 最有親和力的影帝--湯姆漢克斯
20. 永不妥協的鳳凰女--茱莉亞羅勃茲
21  從小師弟到大哥大--成龍
22. 花瓶變影后--張曼玉
23. 外國明星Q & A
24. 華人明星Q & A
25. 動物明星大集合

 

【序】
 

【推薦序】黃建業(國立藝術大學戲劇系教授,前電影資料館館長)
◎落實電影文化藝術的青少年教育之期待
每一個國家若希望它在藝術、文化欣賞水平能落實,那種有計畫的青少年甚至幼年的文化育成,往往是成敗的重要關鍵。到歐美地區的博物館、美術館、音樂廳等地方,經常看到一群青少年在這些地方接觸他們喜愛的藝術品,每每感到藝術文化在他們生活中是如此鮮明地被親近與追求。記得一次在西班牙米羅美術館,看到幾位小學老師帶著一群小學生在說明米羅的作品,學生充滿了樂趣,活潑嬉鬧中有著繪畫的嚮往與熱情,我想某些藝術不在於它是否深刻難懂,而是在能否喚起那份投入的興趣與熱情。這正是藝術教育必須從小建立的原因吧!
電影這項晚出的藝術媒體,發展才一百餘年,卻成為影響力最無遠弗屆、最具動力的藝術體。無論如何被一般人了解為通俗娛樂,它已經是極其深入人心的當代代表性藝術,可是正由於它的大眾化與商業機制的運作,使得電影作為藝術的教育一向被漠視,它在青少年文化中引起的廣泛關注,卻常常被視為無意義的有閒消費活動。諸此種種,其實正是教育世界漠視了一項最活潑、也最多元化的藝術媒體。而更可惜的是,這種漠視漸漸構成了對電影藝術文化深化探討的障礙,教育世界往往無知地放棄了一項最有效的文化藝術教育底利器。
事實上,很多先進國家早已在中、小學校,應用電影及針對電影藝術進行教育,這些教育實踐,不單建構了未來該國電影的多元文化藝術的可能性,也成就了國民優質的欣賞水平,更重要的在於電影是青少年文化極易於接近的藝術體,推動相當方便(尤其錄影帶、VCD、DVD、LD發展後),其推展更是受到青少年的歡迎。
我國正推動九年一貫制的教育大計,且越來越排除過去功利色彩的教學原則,而強化文化面的引導。電影已開始被思考納入人文藝術教育之中,雖未有確定落實的推動方案,但畢竟是教人欣喜的開放觀念。然而不少民間文化單位在這方面的貢獻與努力,倒是更早、更快。《幼獅少年》一向致力於青少年文藝推廣,年來即邀約青年影評人聞天祥先生以深入淺出的角度介紹電影文化藝術,從影史到影展;從金馬獎到奧斯卡;從好萊塢類型片到紀錄片;從電影幕後工作人員,了解電影工業的作業與創意,到不同的著名演藝工作者的明星形像與演藝分析。落筆曉暢明快,對青少年電影群而言,是一個平易近人的導覽。
聞天祥先生一直在年輕輩評論者中是最努力而多產的,加上他不斷觀賞各國新近名作,在年輕一輩影評人中,很少有如此強盛的活力與推動的熱情,對青少年的電影愛好者而言,聞老師亦經常給予引導,尤其在帶領好幾個學校的電影社團時,都有相當不錯的凝聚力和成果,確為一位全職的青年電影文化人代表。
今天喜見這批文章能結集付梓,為青少年的電影熱愛者多一本簡易的電影導覽。若有可能的話,更希望看到延伸性的、探討影史各階段影藝原創力的讀本出現,畢竟青少年電影教育只是開步階段,它需要更多有志於此的電影文化人的耕耘和努力。


【自序】
◎腳踏車少年的電影夢
「當你還是個少年──或許終生皆然──較弟弟年長三歲常會讓你覺得他只是個孩子。
─這段話出自諾曼麥克林(Norman Maclean)所著的《大河戀》(A River Runs Through It),我非常喜歡這部短篇小說,以及據此改編的電影。
假設你已經看過這部電影,可能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金光中畫出弧線的蠅釣奇技(一種利用假的蠅蟲誘魚上鉤的技法),或是男主角布萊德彼特如陽光般燦爛的笑容,而最讓我動容的,卻是哥哥弟弟那一份難以傳達的感情。
「那些與我們共同生活,讓我們愛,並且是我們應該有所了解的人,正是最令我們難以捉摸的人。」
兄與弟,大概就是這樣吧!
我真的不是很了解我弟弟,甚至覺得我們是截然不同的人。由於父母早逝,我們獨立得很早,現在我住臺北,他在臺中,在地圖上雖然不很遠,卻因為工作的關係,頂多一個月見次面,或者趁我們倆都還是光棍的時候,結伴進行短短的小旅行。
很奇怪的是,分離的日子我常想起的事,竟然是我們念國中的時候,一起騎腳踏車看電影的往事。
國中其實是我看電影最少的階段,一方面是課業的壓力,上完課還得補習,星期一、三、五外加禮拜天,那來的時間?另方面或許是青春期的尷尬,不適合再黏著別人帶你去看電影。
直到我念國二,弟弟也升國一,我們有了一輛當時挺流行的捷安特自行車。座椅到踏板的距離正好讓國中生那雙正在發育的腿踩得輕鬆帶勁,把手上還裹著一層鉻黃色的橡膠皮,非常炫耀,然而最酷的還是它沒有後面的座椅和前面的橫槓,不像老式腳踏車那麼「俗(ㄙㄨㄥˊ)」。但是它依然可以「雙載」,只要在後車輪的軸心接上兩條短槓,讓後面的人站立踩穩,雙手搭在前面騎車人的肩上,一個心細,一個膽大,就可以上路了。現在想起那個畫面,有點像「李棠華特技表演團」,不過當時交通不如今天可怕,這種騎捷安特上學的方式,並不奇怪。
有了自行車,行動變得自由,到哪裡都方便(事實上也遠不到哪裡去)!我們開始利用禮拜六中午放學後的時間,把一周省下來的一點零用錢拿去看電影。往往是一輛自行車辛苦地在浮洲橋爬上爬下,開車的人是永遠不了解「爬橋」的耗力,那種坡度大的橋梁,總要逼得我們騎到一半,後面站的那個必須下來用跑的,直到橋面平直了為止。
拉拉雜雜地看了一堆電影,到底有哪些?其實也記不太清楚。我們看電影的地域,只從板橋到樹林而已,而且看的大部分是「兩部聯映三十元」的二輪舊片,便宜又大碗嘛!高中之前,我一直是個土豹子,雖然住在板橋,對鄰居的臺北市卻沒有多大印象。第一次到重慶南路買書,是因為新生報到,學校規定暑假要讀的書必須到這裡買;第一次上西門町電影街看外國片,還是表哥鼓勵我考上建中的獎賞──夠遜了吧!
但是對長期禁閉在教室和補習班的少年來講,難得周末下午的心靈解放,已經是一大享受了。
可惜這種兄弟倆騎腳踏車上學、看電影的日子只維持了一年。家裡覺得危險,不再讓我們騎車上學。升上國三,我連禮拜六下午都要留在學校作「考前衝刺」,更不可能一起去看電影了。從此,我只能利用輔導課偶爾休息,或是提早下課的機會溜進電影院,因為多半來得突然,所以總是孤零零的一個人看。很奇怪的是,在我一個人看電影的日子裡,反而見識到了許多影響我很深、而且難忘的電影。像是根據白先勇小說改編的《玉卿嫂》(張毅導演,楊惠姍主演)對我而言,就是一個相當震撼的觀影經驗。
有一個經驗倒是很特別。某個周末的輔導課因為老師有事臨時取消,班上一位要好的同學突然問我想不想去看電影,說他的親戚在新莊開了一家很大的電影院,可以免費請我們看。於是幾個板橋國中的「臭」男生(因為我們看電影前還打了一場籃球)就徒步走過新海橋,到另一邊的新莊「財元戲院」看了一部《停不了的愛》,內容是描述一個醫科學生跟舞女的愛情悲劇,男、女主角分別是劉德華和溫碧霞。那時候劉德華還沒紅,這應該是他第一次當男主角的電影,不過,當年誰也沒想到銀幕上那個純情的大男孩,日後會成為迷倒眾生的「四大天王」!或許,也是第一印象深刻使然,我總覺得後來劉德華的每個角色幾乎都在「拷貝」《停不了的愛》的癡情形象。
好玩的是,這部一九八四年的《停不了的愛》,因為劉德華大紅大紫,一九九三年又以「新片」姿態重新上檔,騙了一堆年紀輕輕的華仔迷。大概也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片商樂得扮姜太公,劉德華作餌,影迷也只有甘心當水裡游的魚了。

但是,猛然回顧,當年一起「過橋」看電影的朋友,一個個漸行漸遠,不知道現在怎麼樣了?那本厚厚的國中畢業紀念冊,好像也被遺忘在塵埃中好些時候,落寞瘖沈。
至於弟弟,也好久沒一起看電影了。
他應該也喜歡看的,只是沒我瘋魔。
記不記得同騎一輛自行車看電影的日子?
我沒問過。希望他記得。

 
 
 
 
地址:10045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66-1號3樓  電話: (02)23112832  傳真: (02)23115368  E-mail:customer@youth.com.tw
本網頁最佳解析度 1024X768    版權所有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