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書 名 |
說書人的異想世界:細讀經典少年小說 |
作 者 |
|
繪 圖 |
林傳宗 |
書 號 |
982063 |
I S B N |
|
條 碼 |
9789575747473 |
開 本 |
|
頁 數 |
|
類 別 |
國語文 |
適讀索引 |
國、高中, 藝術人文, 語文學習, 性別平等教育, 社會學習, |
出版日期 |
2009-11-01 |
得獎紀錄 |
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讀物推介, |
|
|
 |
|
|
|
閱讀這些少年也許是我們小時候曾渴望得到的東西,但長大後卻隨著想像力的退化而遺忘的小說。張老師的這本書,相信可以讓學校老師、故事媽媽及找不小說看的讀者,找到一個重新閱讀小說入門的機會! |
|
|
張子樟 澎湖人,先後讀過師大、政大、文化、威斯康辛大學(Madison校區),曾任花蓮師院人文中心主任、訓導長、英語系系主任、台東大學兒文所所長;曾獲國家文藝獎文藝批評獎、《聯合報》小說獎、教育部文藝獎、觀光文學獎;著有《人性與「抗議文學」》、《走出傷痕:大陸新時期小說探論》、《少年小說大家讀》、《青春記憶的書寫》等11本評論集;編寫《英文名句欣賞》兩冊;譯有《尼可萊的三個問題》、《勇者無懼》、《閃亮閃亮》、《夏天的故事》、《波特小姐和彼得兔的故事》、《瑪蒂達》、《降魔火劍》等15本書。編有《俄羅斯鼠尾草》、《沖天砲VS.彈子王》等6本選集。現任台北教大語創系、台東大學兒文所、中央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 |
|
|
本書是作者在這十多年閱讀大量西方青少年小說的反思,讓喜愛青少年小說的讀者按圖索驥,找到作品的多面向意涵。全書共分七大類,21篇文章,撰寫方式分有兩種。一種是按照主題分類,分為「女性主義」、「族群歧視」、「自然生態」、「校園傳奇」、「幻想、荒誕與科技」、「傳說故事新風貌」、「冒險犯難」等七類。每篇文字按類別加以細論,不同作者但同一主題的作品是一種;另一種是大師作品討論,如麥克‧安迪、羅德‧達爾等人。書中介紹的每本書都是可以一讀再讀的好書,每篇文章是筆者多年閱讀經驗的成果,而詳論的每一本優質作品的作者都是以筆代口的偉大說書人。因此取名《說書人的異想世界》。
【目錄】 自序/小說的異想世界◎張子樟 主題1女性主義 海上女兒 何處是兒家 巾幗英雌不讓鬚眉 主題2族群歧視 酷驗後的人間之愛 種族歧視與欺辱 主題3自然與生態 追尋自然,反思自我 生命網上的絲線 橡樹矮人傳奇 主題4校園傳奇 狂歡後的省思 不想當英雄的英雄 主題5幻想、荒誕與科技 藉魔幻展示現實 荒誕文學的趣味 複製人的未來 從門到墓園:尼爾‧蓋曼的異想空間 主題6傳說故事新風貌 吸墨式閱讀 永遠的魯賓遜 說書人的異想世界 時間與故事 主題7冒險犯難 成長中的突圍 收藏記憶的空間 北國的寫實與幻想
|
|
|
【自序】 自序/小說的異想世界◎張子樟 一 在鋪天蓋地式的翻譯工業成品中,要尋找有分量的好書並非難事。西方文學界藉不同獎項的設立,挖掘出不少好書,青少年小說亦是如此。台灣出版的譯書琳琅滿目,從中挑選好書中的好書相當容易。再經過篩選、綜合、歸類、擷取等功夫,往往可以再進一步深入分析。依據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的說法,文學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謂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謂的「八分之七」。由於人們都是根據自己過去的閱讀總經驗來接觸新的作品,因此每個人的「八分之七」不盡相同。《說書人的異想世界》的撰寫是筆者十多年閱讀大量西方青少年小說的一種反思,希望透過某些角度的詮釋,讓喜愛青少年小說的讀者按圖索驥,找到作品的多面向意涵。 二 本書撰寫方式可略分為兩種。一種是按照主題分類,共分「女性主義」、「族群歧視」、「自然與生態」、「校園傳奇」、「幻想、荒誕與科技」、「傳說故事新風貌」、「冒險犯難」七類。每篇文字就類別細論文本,不同作者但同一主題的作品是一種,另一種是大師作品討論,如麥克‧安迪、羅德‧達爾、林格倫、馮等人。青少年小說不乏經典作品,如果要一一細論,本書無法容納,因此只挑選近半世紀出版的作品為細讀文本。另外,青少年小說作品的主題相當多樣,同一本作品可能就有好幾個主題可以深入討論,因此,切入點的不同會影響討論的內涵,這部分可以在「延伸閱讀/觀賞」中加以補充。 二次大戰後,媒體發展蓬勃,在快速成長的電子媒介的壓力下,傳統的印刷媒介節節敗退,但電子媒介部分仍與印刷媒介有關,如劇本的撰寫等。實際上,電子媒介與印刷媒介可以相輔相成,許多奇幻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劇本,便是最好的說明。本書的「延伸閱讀/觀賞」的重心是兩種媒介並重。文字與圖像雖是不同的閱讀,但其功效是加倍的,而且可以比較二者的優劣。 三 本書的適讀對象並沒有特殊的限制。熟讀青少年作品的人,可以把本書當成另一種閱讀之旅的指引,因為這本書提供了多角度的閱讀方式。剛接觸青少年文學的人,也可藉本書的賞析角度入寶山探險,保證不會空手而返。故事媽媽、家長與老師可以把本書做為親子閱讀的選書手冊,與孩子、學子分享閱讀之樂。至於喜愛閱讀小說的青少年,會發現這本書可以幫他們提升閱讀的層次。 一向為青少年文學研究苦思不解的人,讀了本書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因為這本書的21篇文字,篇篇都可無限延伸,寫成精采的論文。書中的每篇文字是筆者多年閱讀經驗的反思成果,也曾與多位研究生分享其中一部分,經多時切磋後,她們寫成了相當不錯的碩士論文。那是一段美好值得回憶的歲月。 四 儘管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哀嘆講故事藝術已在二十世紀初隨著小說的興起而衰落,但對筆者來說,本書詳論的每一本優質作品的作者都是以筆代口的偉大說書人。書中介紹的每本書都是可以一讀再讀的好書,我們只是以主動的閱讀取代被動的聆聽。我們依然動用了雙眼,再藉影視這些現代科技的特殊功能,我們的雙耳也沒閒著。細讀他們書寫的感人作品,彷彿他們就在你耳邊口沫橫飛、比手畫腳般地講故事。這些千載難逢的說書人為我們開了無數的世界之窗,張眼四望,種種美景讓我們眼花撩亂、美不勝收。閱讀時,我們的腦海裡波濤洶湧,在激發想像力的美妙時刻,我們的創造力也隨著起舞。 故事無所不在,你所要做的就是用心閱讀與聆聽。 張子樟於唭哩岸,2009年10月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