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圖書介紹
  生活閱讀系列  
線上試閱
1
2
3
 
書 名 臺灣政治發展史(1895年迄今) 
作 者
李功勤 書系名稱 生活閱讀系列  
繪 圖  
書 號 960145 
I S B N
9789575749255  CIP 733.28 
條 碼 9789575749255 
開 本
17㎝×23㎝  定 價 320 元
頁 數
288 會員價 320 元
類 別 臺灣史、政治發展
適讀索引 國、高中, 一般大眾, 教師,  
出版日期 2013-09-01
得獎紀錄  
【作者簡介】
  李功勤
祖籍熱河省平泉縣,滿族。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博士、輔仁大學西洋史碩士、東吳大學歷史系、世界新專編採科。
現任教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並獲得世新大學傑出研究獎、教學特優獎。
近期主要作品有《艱困與榮光——臺灣政治發展史論》、《西洋史大事長編》、《百年大業──中華民國發展史》等優良大學研究基礎入門專書。  

【內容簡介】
 

本書以客觀的歷史高度,深入剖析臺灣百年來的政治發展。從日本殖民臺灣51年的統治下,曾引發的抗爭,以及皇民化效應;臺灣光復初期的228事件與土地改革等措施,對臺獨運動與臺灣經濟發展的影響;1949年的大遷徙,如何帶來臺灣巨大的衝擊與融合,並促使中華民國重建與再生。歷任總統的領導風格與時代意義,如蔣介石、蔣經國的「溫和威權主義」;李登輝代表的本土政權;陳水扁象徵的政黨輪替與民主化意義;馬英九力挽對立的兩岸關係與撕裂的族群意識,都在本書中精闢剖析,是了解臺灣史、臺灣在地意識的最新研究著作。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日本殖臺(1895~1945年)
  第一節 新帝國主義下東亞秩序的重整
  第二節 統治權的確立
  第三節 抗爭與收編
  第四節 皇民化運動
  第五節 日人殖民臺灣的影響
第二章 分裂與認同
  第一節 228事件
  第二節 危機處理
  第三節 文獻觀點
  第四節 土地改革
  第五節 大遷徙
第三章 韓戰與臺灣
  第一節 韓戰爆發
  第二節 韓戰對國、共兩黨的影響
  第三節 韓戰後美國對華政策
  第四節 結論
第四章 開明專制
  第一節 自由中國事件
  第二節 臺獨運動挑戰
  第三節 退出聯合國
  第四節 美麗島事件
  第五節 蔣氏父子建設臺灣
第五章 本土政權
  第一節 李登輝政權
  第二節 陳水扁政權
     第三節 馬英九政權
     第四節 兩岸新局
     第五節 富強之道

附錄一 臺灣早期文化與原住民
附錄二 臺灣地名的舊稱與由來
附錄三 臺灣人社會運動
附錄四 臺灣近代史重要人物與事件
附錄五 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大事年表(1895~1945)
附錄六 中國近代(含臺灣史)大事年表

 

【序】
      臺灣是「南島語族」發源地之一,可以概要分類為「高山族」與生活在平地的「平埔族」。而自南宋以來,已有漢人及其他少數民族陸續遷居臺灣,例如今日居住在彰化一帶的粘姓,在學者考證之下就是女真族的後裔;而居住在雲林縣臺西鄉一帶的丁姓,根據丁姓族譜記載,臺西鄉丁氏是阿拉伯人後裔。祖先丁蘇在兩百多年前自福建省渡海到臺灣,由於不斷漢化通婚後,目前子孫已沒有伊斯蘭教習俗。彰化秀水鄉也有一個陝西村,村內供奉一「烏面大將軍」石碑。有日本學者研究臺灣平埔族,認為與中國大陸西南一帶少數民族有關聯。在漢人早期移民中,其祖籍分布以來自福建及粵東(即客家)一帶人士最多,他們帶來原鄉的風俗習慣;在鄭氏家族與清朝治臺期間,中國的科舉考試、典章制度等都直接在臺實施,使臺灣社會的漢文化與中國大陸銜接及傳承,形成「中國化」(或稱內地化)集體意識。由於臺灣是移民社會,人民遷臺後,歷經時間轉移,在祖籍的認同、祭祀圈的統一(媽祖、保生大帝、開漳聖王、三山國王、開臺祖),與原住民通婚(主要是平埔族)等方面,也產生「臺灣化」(又稱本土化)現象。他們在臺灣繁衍家族,認同現居地等,與文化典章制度上的中國化(內地化)現象,在政治力尚未介入前,兩者並行而無直接的衝突。
  臺灣由於地理位置重要,不但銜接東南亞與東北亞航運要道並扼守大陸近海省份之咽喉,因此在地理大發現之後曾被歐洲的西班牙與荷蘭統治,其中尤以日本長達51年(1895~1945年)殖民統治影響最為深遠。日本在臺灣的基礎化設施和若干制度文明規範,例如守時、守法、衛生觀念推廣以及傳染病的醫療防治等措施都提升臺灣現代化程度;但皇民化運動則影響若干菁英階級對「祖國」認同的混淆,1947年臺灣光復後的「228事件」,終於埋下與日後省籍與統獨意識衝突之導火線。
  1949年國府遷臺,在冷戰體系及國共對峙的歲月中,臺灣在大批美援和政治菁英以及技術專家的領導下,政治穩定並躋身「亞洲四小龍」,社會上沒有對岸「文化大革命」的破壞而保存完整的中華傳統,而眷村文化也豐富臺灣在地的多元文化。近年來,由於政治民主化和宗教團體發揮社教功能,使臺灣逐漸形成「富而好禮」的社會;並擺脫在民主化過程中因群眾運動所造成的社會動盪。
  在臺灣近代發展史上,傳統與在地文化的相融、公民社會素質提升,都使臺灣成為華人社會的一座燈塔及典範;尤其近年在馬政府「親美、友日、和中」的外交及兩岸策略下,已經達成近130餘國的免簽證,持中華民國護照即可昂首走入世界;成功破除長久困擾社會發展的所謂「臺灣悲情」。百國免簽證,幾乎包括美國、歐盟及日本在內所有世界大國,象徵國民整體實力與素質符合普世標準的認可;但近年來由於臺灣在政治、社會以及新聞媒體等領域過分「民粹化」操弄所帶來的虛耗及空轉下,已經形成另一種社會普世價值的墮落和人心的焦慮,也使政府施政效率大幅降低,這就是享受民主成果後所要面對的沉重代價。
  臺灣人民必須要在民主化社會中重建道德標準,並且認真思考什麼是我們真正需要的社會,就像2006年的「紅衫軍運動」所樹立的反貪腐和廉能政府標準;而不應該將上一世代打拚的民主化成果,成為後世子孫無窮的負債,這正是當前全民所應當努力的目標。
                                                           李功勤2013年7月  
 
 
 
地址:10045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66-1號3樓  電話: (02)23112832  傳真: (02)23115368  E-mail:customer@youth.com.tw
本網頁最佳解析度 1024X768    版權所有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