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圖書介紹
  中華古文物鑑藏系列  
線上試閱
 
書 名 陶瓷:宋、元、明、清 
作 者
劉良佑 書系名稱 中華古文物鑑藏系列  
繪 圖  
書 號 990015 
I S B N
957530313X  CIP  
條 碼 9789575303136 
開 本
菊8開  定 價 1500 元
頁 數
202 會員價 1500 元
類 別 藝術
適讀索引 一般大眾, 藝術人文,  
出版日期 1992-05-01
得獎紀錄  
【作者簡介】
  劉良佑,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畢業,現任中國文代大學藝術研究所暨美術系專任教授、馬來西亞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中華民國文物藝術品收藏家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海關總稅務司署古董鑑定顧問,著有《中國器物藝術》、Chinese Enamel Ware its History and Conservation、《明清兩代琺瑯器的研究》、《中國工藝美術》、《華夏之美──陶瓷》、《陶藝學》、《古瓷研究》、A Survey Chinese Ceramics等,其中《古瓷研究》還榮獲民國七十七年藝術生活類圖書金鼎獎和圖書著作金鼎獎。作者曾多次參與國際會議,發表論文數篇;個人水墨畫、陶藝作品也經常在國內外展出,均備受好評。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從史前到唐末五代,下冊起自兩宋,終於清末,以歷史朝代為序列,將歷代所傳之著錄文獻,與近年來田野考古知識相結合,並參照現代磺物學和其他相關科學技術,對窯址標本所進行的研究測定數據,綜合寫成此文。再配以大量參考線繪圖和彩色圖版,相信對有興趣於陶瓷鑑藏的讀者,可以提供一些實質上的幫助。

【目錄】
第一章 宋代官窯之類別與鑑定
 第一節 宋官窯的建立與「鈞官」
 第二節 世上最名貴的瓷器「汝官」
 第三節 徽宗時代的北宋官窯
 第四節 南宋時期的官窯器
 第五節 南宋官窯的鑑定特色
第二章 宋元時期北方窯系的鑑定
 第一節 定窯系的鑑定
 第二節 耀州窯系的鑑定
 第三節 鈞窯系的鑑定
 第四節 磁州窯系的鑑定
 第五節 宋代北方的黑釉瓷
第三章 宋元時期南方窯系的鑑定
 第一節 龍泉窯的鑑定
 第二節 哥窯系的鑑定
 第三節 建陽黑瓷的鑑定
 第四節 吉州窯的鑑定
 第五節 景德鎮青白瓷的鑑定
 第六節 東南地區的貿易瓷
第四章 西夏、金、元陶瓷的鑑定
 第一節 西夏國陶瓷
 第二節 金國的陶瓷器
 第三節 元代的景德鎮白瓷
 第四節 元代青花與釉裡紅瓷
 第五節 元青花的繪紋與裝飾畫
第五章 明代陶瓷的鑑定
 第一節 官窯胎土的特色
 第二節 明初官窯概況
 第三節 永樂和宣德官窯的鑑定
 第四節 明中期官窯的鑑定
 第五節 弘治及正德兩朝的官窯鑑定
 第六節 明晚期官窯的鑑定
 第七節 明末清初的陶瓷鑑定
 第八節 法華器的鑑定
第六章 清代陶瓷的鑑定
 第一節 清官窯的建立
 第二節 康熙官窯的鑑定
 第三節 雍正朝官窯器的鑑定
 第四節 乾隆官窯的鑑定
 第五節 清代後期官窯的鑑定
 第六節 近代的各式仿官窯和官古窯
 第七節 清代著名的民間窯場
 第八節 臺灣地區的交趾陶藝 

【序】
  【總序】
中國是世界古文明國家之一,悠久的歷史、遼闊的土地和豐饒的物產,以及不同民族多樣的文人景觀,交織出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也留下了無數的珍貴資產。其中最令人目眩神馳的各種古文物,不但早已在人類藝術史上大放異彩,它們所蘊涵的先民智慧,更是令人贊歎不已;睹之怎能不令人油然而生歷史情懷?
然而隨著社會型態與生活方式的急遽變遷,國人卻已逐漸忘卻先民締造的優雅文化。是由於時空的阻隔?還是由於無從認識、了解而產生的漠視與輕視呢?經過不斷的思索,我們終於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從沒有人配合著現代人的環境與生活,以淺明易解的方式,正確而完整地把中華文化的精髓傳達給廣大的群眾。也鮮有人告訴我們只要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感受藝術,任何人都具有感受美的天賦,都能培養出品賞藝術的能力,就像先民一樣,以平凡素樸的心,自然就能渾然天成的創造出精巧無比的藝術品,也能無礙的享受藝術所帶來的喜悅。雖說藝術並非生存所必須,然而,少了它,整個歷史文化將呈現一片死寂與空白,個人生活也將因之單調無趣。基於此,身為炎黃子孫且從事文化工作的我們,自應責無旁貸的負起這傳承歷史與美化人生的文化使命。我們也深深體會到從時代洪爐中所淬鍊出的人,要有建設時代、開創新局的抱負;從社會的賜與中成長茁壯的人,當具關懷文化、回饋人群的心願。因此,我們精心策畫了「中華古文物鑑藏系列」,結合了海內外古文物方面最權威的專家共同撰寫,除了幫助讀者培養品賞古文物的素養,增加精緻生活的素質外,也提供文物收藏者作為鑑別參考之用,當然,這更是展現中國人高深智慧與追求真、善、美的一大創舉。
做為一個文化機構,幼獅公司的一貫目標即是「以服務散播書香,以書香美化社會」。我們衷心希望這套「中華古文物鑑藏系列」,能為現代人開啟一扇認識歷史的大門,引領讀者步入泱泱華夏的文化殿堂。
【序】
自古以來,陶瓷鑑賞就是一門相當引人入勝的收藏課題,雖然目前還不清楚人們從什麼時候開始興起陶瓷收藏的風氣,但是從一些傳世的著錄上來看,做假骨董來騙人侔利,則早就是一種古老的行業了。西元一三六三年,時值元末至正年間,那時刊行的一本書《至正直記》中,就說:「乙未冬(西元一三五五年)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者,一香爐質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辨也。」指出在元代晚期,為了滿足當時藏家喜好收藏宋代就是行家也很容易被騙上當的。
明代人沈德符寫了一本《萬曆野獲編》書計三十卷,其中記述明末時陶瓷界文物飛漲的情況說:「窯器初貴成代,次則宣德。杯盞之屬,初不過數金,頃來京師,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為吐舌不能下。」到了清初康熙的時候,古文詩詞家朱彝尊也寫了一本《曝書亭集》,記述當時骨董見聞說:「嘗以月之朔望,觀京師慈仁寺集。貴人入市,見陳瓷碗,爭視之。萬曆窯器索白金數兩,宣德、成化款者倍蓗。至雞缸(成化鬥彩小杯),非白金五鎰,市之不可得,有力者不少惜。」一鎰是二十兩銀,五鎰就是一百兩銀子了。看起來若以成化雞缸小杯為例,明末時一對一百兩銀,清初一個也是一百兩銀,足足上漲了一倍,似乎已經很貴了。但是如果他們地下有知,曉得今天國際拍賣會上,一隻同樣的杯子,要值台幣四千多萬元,真不知要做何感想了。
由於古文物是一種年代愈久、數量愈少的東西,價值既日高一日,仿冒的情況也就愈來愈嚴重。就目前所知,從史前到現代,只要稍有名氣的窯器,已經到了無所不仿的地步。因此自古以來,文人雅士中,關於鑑古辨偽的著錄也不在少數。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近代科技的發達,是古人所難以夢見的。因此,撰寫一本著作──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去探討古陶瓷的真偽,並彰顯出各種窯器在審美上的價值,便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了。本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從史前到唐末五代,下冊起自兩宋,終於清末,以歷史朝代為序列,將歷代所傳之著錄文獻,與近年來田野考古知識相結合,並參照現代磺物學和其他相關科學技術,對窯址標本所進行的研究測定數據,綜合寫成此文。再配以大量參考線繪圖和彩色圖版,相信對有興趣於陶瓷鑑藏的讀者,可以提供一些實質上的幫助。也敬請學者方家,不吝給予指導。 
 
 
 
地址:10045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66-1號3樓  電話: (02)23112832  傳真: (02)23115368  E-mail:customer@youth.com.tw
本網頁最佳解析度 1024X768    版權所有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